随着“雾霾”天气成为全国性的灾难,钢铁企业因高耗能、高排放,被认为是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环保”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便首当其冲砍向了这一行业。在重典治污的推进过程中,一些环保“两面派”也浮出水面:有的钢厂为了节约成本,让脱硫设备早8点开、晚8点停,夜间偷排现象严重;有的省份所公布近期拆卸的高炉、淘汰的产能,实际是早已因经营不善而停产但并未上报的产能……
钢铁业产能一直在“越淘汰越多”的怪圈中挣扎,就通过环保压力化解过剩产能的前景而言,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不乐观。“不少企业在关闭了落后的小高炉同时,再新建符合环保要求的大高炉,很可能导致总产能不降反增。”
在“环保路径”难以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产能“走出去”战略也未能为钢铁企业带来利好,一方面是海外建厂不具竞争力,另一方面是海外矿山收购回报率低,“走出去”企业鲜有成功案例。当此行业“寒冬”,钢铁企业挣扎求存,相关期货品种也成为他们的一大避风港,虽不能化解产能困境,却可舒缓燃眉之急,弥补现货亏损。
环保“两面派” 产能怪圈或重演
“前段时间,我们调研环渤海地区某钢厂,当地人指着钢厂的烟囱说:‘白天是白烟,晚上是黑烟’。”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来自环保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2013年上初受访的京津冀地区近300家钢厂,超过7成环保设施不达标,违规排污现象严重。其中烧结机300多台,安装脱硫设备的只有100多台,但其中70%不能正常运行。
“安装脱硫设备后,钢厂每日脱硫费用就接近5万-6万元,为了省钱,所以不少钢厂让脱硫设备早8点开,晚8点停,夜间偷排现象严重。”上述研究员分析称。
根据高层发布的《化解产能过剩政策的指导意见》,我国计划在未来5年压缩8000万吨的总产能,其中6000万吨产能缩减指标落在了河北,相当于河北钢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可谓任务艰巨。从执行情况看,11月24日河北省在唐山、邯郸、承德等3个设区市集中拆除8家钢铁企业高炉10座、转炉16座,共减少炼铁产能456万吨、炼钢产能680万吨。
河北省的环保工作力度暂时让市场看到了“强硬”态度。但据钢厂人士透露,已淘汰或将淘汰的落后产能中,有一部分是实际早已停产的高炉。“因为销售不善或资金链断裂等经营问题,平时就已经有一些钢厂停产、减产,但这些数据没有上报,等到了检查淘汰落后产能的情况的时候才报出来,还能算上一份功绩。这样的产能具体有多少,目前还没有详细数据,但初估规模并不小。”
部分钢厂在环保问题上的阳奉阴违,不仅使治污治霾计划流为形式,更加剧了行业的非公平竞争。“一些小型的不合规的钢厂,本来在税收上就存在一些逃税、漏税的情况,导致其与大型合法合规钢厂存在100元/吨的成本差。再加上环保方面,每年我们都要投入1.5-2亿元的环保支出,我们的器械上装有24小时监控设备,且有政府部门定期抽检;而那些不合规的小钢厂却没有这方面的投入,这就使我们在成本上缺乏优势。”华东地区某大型钢铁企业高层表示。
事实上,钢厂环保压力由来已久,至少从目前历史经验看,通过“环保路径”缩减钢铁产能是失效的。中原期货分析师尚金宇表示,1999-2013年的14年间,高炉强制淘汰标准从2005年的200立方米到2007年的300立方米,再到2009年的400立方米。产能却从1999年的1亿吨,一路飙升2013年的9.8亿吨。“钢铁业产能进入了越压缩越扩产的怪圈,一方面是钢厂面临成本增加的压力缺乏动力,另一方面则是地方就业和财政收入的现实问题。”
此前有媒体引述唐山市官员的话称,缩减4000万吨钢铁产能,据测算将直接影响从业人员6万,按照钢铁行业1∶5的间接就业人员计算,压缩4000万吨钢铁产能将影响唐山30万人。而钢厂人士也表示:“环保压力是阶段性的,雾霾严重了,压力就大,天气好了,就没那么大了,通过环保路径来化解过剩产能,我还是持保守态度。产能可能还会陷入‘越淘汰越多’的怪圈,因为很多企业在关闭了落后的小高炉的同时,新建符合环保要求的大高炉,导致总产能不降反增。”
产能“走出去”之路坎坷
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除了继续在内部优化产业结构,减产、限产之外,过剩产能“走出去”,也成为业内共识。有些钢铁企业准备在美国、欧洲、巴西等地区建设钢厂,更多的则是直接参股或控股国际钢铁企业或矿山企业。
例如,2009年,武钢和巴西的一家铁矿石生产商和一家物流企业三方合资成立了一家钢厂,目标为年产500万吨钢材,将由武钢控股并负责运营。宝钢更是一直以来积极参与各种海外合资,并希望到2018年,其海外部分的销售收入比例能占到集团总收入的20%。
“对于希望在国外建立钢厂的企业而言,他们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有些企业瞄准美国和欧洲的巨大钢材需求市场,希望能从中分一杯羹;有些企业在巴西澳洲建厂后,就能更方便地获得铁矿石煤炭等资源,不需要千里迢迢从巴西进口原料再运到中国进行生产,可以节省成本。”国信期货分析师施雨辰表示。
然而,钢企“走出去”之路颇为坎坷。2007年10月,国内最大的钢铁集团宝钢集团宣布和全球最大铁矿石生产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合资在巴西东南部成立宝钢维多利亚钢铁公司,但由于2008年底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全球各钢铁生产商大幅削减钢铁生产,宝钢集团取消了该项目,并对宝钢维多利亚钢铁公司进行了清算。又如,首钢曾收购一家秘鲁的铁矿石公司。然而,当地员工经常通过罢工来要求加薪和提高福利待遇,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计划和成本开支。
银河期货钢铁事业部研究员李骥表示,从目前状况来看,由于目前我国钢材产品结构来看,低端建材类品种较多,而高端钢材类产品技术并不占优势,因此,我国钢铁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并不多。
同时,由于我国铁矿资源品位低、禀赋差,开采成本高,铁矿石供应整体为国外三大矿山所把持。因此,钢厂除了“产品走出去”之外,纷纷把目光放在了海外权益矿的投资上,实现“原料投资走出去”。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93年,首钢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秘鲁一处铁矿,但由于对工人管理不善以及两国文化差异,在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首钢在秘鲁的这一铁矿仅仅能够做到收支平衡。
“近几年铁矿石成为中国钢厂经营的噩梦,不少企业纷纷在海外买矿建厂,但成功的很少,而且买到的矿山品位、产量也远低于三大矿山。”多家钢企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施雨辰分析称,总体来看,中国的钢厂纷纷投资海外矿山主要是从2009年以后开始的,目前多数投资项目还未完全达到预定的生产能力。近年来,随着欧美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同时国际矿山企业普遍大幅扩产,国际铁矿石市场逐步由供应不足开始向供应过剩转变,铁矿石价格也从2011年初的接近200美元/吨的历史高位跌至目前的130-140美元/吨水平,且市场普遍预计未来数年铁矿石价格将继续下跌。因此,部分企业已经付出的高投资成本可能需要很久才能收回。
经营亏损向期货求解
近几年随着钢价下滑,钢铁企业普遍利润微薄,一年中大半时间处于亏损状态。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透露的一组数据显示,2013年前11个月,我国钢铁企业的利润总计161.8亿元,行业销售利润率只有0.48%。如果只算主营业务,钢厂的利润总计58亿元,相当于每吨钢的盈利只有4.2元。
在产能过剩陷入难以挣脱的怪圈时,面对惨淡的经营环境,不少大型钢企纷纷使用期货工具对冲风险,进行套期保值,以获得稳定的利润,达到稳定经营,弥补现货亏损的目的。消息显示,目前56家上市钢企中,有17家已经参与了钢材期货交易,其中不乏沙钢、武钢、河北钢铁等特大型企业。
2009年3月27日上市以来,螺纹钢期货成功改变了以往钢厂独家定价的模式,出现了钢厂定价、螺纹钢期货定价相互影响的态势。民营、国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