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德扑圈官网下载

公司新闻

海鑫帝国”破产疑云:山西最年轻首富被指造假账转移资产

发布时间:2015-06-15
新闻来源:澎湃新闻

海鑫集团曾撑起当地经济的半壁江山,现已是人去楼空。

由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李海仓一手打造的“钢铁帝国”,经其子李兆会接管经营后,在第27个年头宣告破产。主管海鑫集团破产重整的山西闻喜县官员曾向媒体表示,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破产重整案。

  2015年5月28日的债权人会议,披露了这个山西规模最大的民企的资产及负债状况:900多家债权人申报的债权总额为234亿元,确认债权143亿,不予确认的债权23.9亿,待确认债权66.7个亿,而其账面资产不过69亿元。

  海鑫集团自2014年3月停产后,有68家中小债权人组成的讨债维权团队,通过种种手段搜寻证据线索,试图揭开海鑫破产之谜。据他们从税务、工商等部门获取的会计报表等资料显示,海鑫集团涉嫌造假账、偷逃税款以及向关联公司输送利益转移资产。

  在债权人会议上,管理人明确表示,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海鑫有抽逃资金或其他违法犯罪线索,将会移交公安机关进行追究。事实上,由68家中小债权人组成的维权讨债团队,在过去的一年中,已经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了海鑫集团破产背后的种种疑点,但尚无明显收效。

  “帝国”破产

  位于山西运城闻喜县的山西海鑫集团号称“万亩钢厂”,其曾是山西第二大钢铁企业,也是山西规模最大的民企。海鑫创始人李海仓于1987年以炼焦起步,逐步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钢铁帝国”。2003年1月,时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的李海仓在办公室被人枪杀。

海鑫集团在李兆会接管经营后宣告破产。 东方ic 资料

此后,李海仓年仅22岁的儿子李兆会“黄袍加身”,接管了资产规模逾40亿元的海鑫集团。这个山西最年轻的首富留给外界的印象是,接班之初还对父亲遗留的事业尽心尽力。2004年,海鑫完成总产值70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同年,海鑫被评为纳税全国民企第一。

  不过,李兆会此后投入在钢铁事业上的精力越来越少,转而醉心于资本市场,他本人也很少在海鑫集团出现。10年时间,海鑫的钢铁生意日渐没落,但在钢铁圈之外,李兆会却“玩”得风生水起。

  2004年11月,海鑫旗下的山西海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5.9亿元的价格,受让民生银行1.6亿股,并在2007年上半年牛市高点抛售,套现逾10亿元。此举将26岁的李兆会推上了当年胡润百富榜第78位,成为最年轻的山西首富。

  “抛弃钢铁玩资本”引来诸多争议的同时,2010年至2012年,李兆会与演员车晓的结合、分手更是轰动一时。紧跟其后的海鑫集团经营危机,使他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公司是我父亲的,不能让它败在我手里。”李兆会接班之初的诺言最终未能实现。受金融危机和产能过剩冲击,加之企业内部管理问题,这个庞大的“钢铁帝国”难逃败落的命运。2014年3月18日,海鑫集团6座高炉黯然熄火。

  今年5月中旬,澎湃新闻曾前往山西闻喜县东镇,实地探访这个曾拥有9000多名员工、纳税额占全县60%的“万亩钢厂”。集团门外的墙上密密地贴着法院的多份公告,集团大楼里则空空荡荡,无人办公,敞开着的办公室里随处可见各种关于海鑫破产的文件、报告。而与集团大楼隔路相对的万亩钢厂,更是一片死寂。有人说:“海鑫停产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闻喜的天蓝了。”

  海鑫集团在停产后,也曾几番尝试复产,但终究无果。2014年11月12日,受上海海博鑫惠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五家债权人分别申请,山西运城中院裁定海鑫集团五家下属公司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海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海鑫国际钢铁有限公司、山西海鑫国际焦化有限公司、山西海鑫国际线材有限公司破产重整,并指定了管理人。

第一次债权人会议揭开了海鑫之谜,超900家债权人共申报债权234亿元。

百亿债务

  由于海鑫集团五家公司在人员、管理、业务、资产、债权债务、资金的占有与使用等方面存在高度混同,2015年4月10日,运城中院裁定五公司重整案合并审理。

  5月28日,海鑫集团五公司破产重整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约1000名债权人代表到会,澎湃新闻也到会旁听。

  债权人会议在海鑫集团“湖鑫岛”上的体育馆里举行,而这里也正是5年前李兆会迎娶车晓的地方。曾参加过婚礼的债权人告诉澎湃新闻:“婚礼非常排场,这个人工岛四周的水面上密密麻麻飘满了玫瑰花,厨师是李兆会从北京带来的。”

  当地传闻,彼时海鑫集团每个员工都收到了500元的红包,而海鑫集团的员工数量多达9000余人。从北京请来的婚庆公司将整个县城布置得比春节还热闹,处处张灯结彩。

  “当时谁能想到海鑫这么快就垮了。”不过,前述债权人话锋一转:“海鑫可能是没钱了,但是李兆会肯定有钱,就是不给我们还。”而这次债权人会议将揭开萦绕在众人心头一年多的疑问,海鑫集团究竟负债几何?

  管理人给出的答案是,900多家债权人申报的债权总额为234亿元,确认债权143亿元,不予确认的债权23.9亿元,待确认债权66.7亿元,其中包括税收债权、担保债权和普通债权。

  与巨额债务相对应的是,海鑫集团账面资产只有69亿元,这意味着海鑫集团负债率至少超过了200%,而2014年大中型钢铁企业的负债率为68.3%。得知海鑫集团债务及资产情况后,许多债权人代表起身离开会场,因为他们觉得“讨债无望。”有债权人代表分析称:“69亿账面资产能折现20亿就不错了。”

  不过管理人小组负责人表示,之所以对海鑫集团进行破产重整而非破产清算,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债权人权益,“走破产重整程序,可以对债权人清偿率达到30%。”但高额的债务和疲软的市场需求,令众多钢铁企业对海鑫集团望而却步。

  据公开报道显示,海鑫集团宣布破产重整后,德龙钢铁等企业曾有意接洽,但最终还是打了退堂鼓。今年4月,德龙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丁立国曾向媒体透露,目前海鑫钢铁重组不顺,主要是债务问题达不到统一,“海鑫钢铁以及山西政府都主张债务重组,而我们主张需要对海鑫钢铁进行破产清算。”

  值得一提的是,在债权人会议上,管理人小组负责人明确表示,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海鑫有抽逃资金或其他违法犯罪线索,将会移交公安机关进行追究。事实上,由68家中小债权人组成的维权讨债团队,在过去的一年中,已经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了海鑫集团可能存在的如造假账、转移资产等线索,但尚无明显收效。



众多债权人失望地离开。

假账疑云

  自海鑫集团全面停产后,有68家中小债权人开始联合维权讨债。这其中包括与海鑫集团合作十几年的老朋友,也有往来不足一年的新伙伴。他们不相信“这么大规模的企业说跨就跨。”在2013年8月,海鑫集团还被评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是山西省唯一入列前200强的民营企业。

  难以接受现实的债权人们通过律师及各种关系搜集证据,试图揭开海鑫破产之谜。最终他们从税务部门、工商机关、会计事务所获得了多份海鑫集团下属公司部分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并从中梳理出多处疑点和线索,如“造假账、向关联公司输送利益转移资产”等。

  “我们费尽心思联系到李兆会的副手,让他转达我们掌握的线索,想讨一个说法,但人家连我们理都不理,说‘你们爱上哪告就去哪告’。”一位债权人刘晋(化名)告诉澎湃新闻。

  其中“造假账”的指控依据来自两份山西海鑫国际线材有限公司会计报表,其中一份为来自会计事务所的该公司2012年度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等;另一份为来自税务部门的该公司2013年1月的会计报表。

  债权人付云(化名)告诉澎湃新闻:“2012年期末的各项数据,应该和2013年期初的各项一样,但它们实际存在巨大差异。”

  如,经审计的会计报表显示:2012年期末海鑫国际线材公司资产总计为36.06亿元,而与此相对应的该公司提交给税务部门的会计报表上期初资产总计则为111.84亿元;前者负债合计为19.87亿元,后者为125.55亿元;前者未分配利润为1.76亿元,后者则为-21.13亿元。其他诸如货币资金、应收(付)账款票据、存货等数据,均存在巨额差异。

  付云表示,“不好说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也可能还有其他账本。”债权人们分析认为,经会计事务所审计的那份“好看的”报表是海鑫用来贷款的,而其提交给税务部门显示公司亏损的报表,则不能排除该公司有偷逃税款的嫌疑。

  此外,债权人还拿到了山西海鑫国际线材有限公司的2013年会计报表。付云称,这些报表是债权人们通过关系,从当地税务部门取得,反映了这两家公司主要产品产、销、存情况。

  报表显示,两家公司长期存在生产成本远高于销售价格的问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