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曹英崔哲) 最近,在全国人大代表、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珠的心里总悬着一个问题:民营企业下一步的路该怎么走?无论是源自对中阳钢铁有限公司(下称中阳钢铁)未来的思考,还是出于和企业家们交流的意愿,这个问题都让他感到挥之不去。
事实上,自中阳钢铁诞生之日起,类似的想法和问题对袁玉珠来说恐怕就已经如影随形,只是表现不同罢了。从吕梁山中的白手起家,到目前年销售额150个亿,冲破了重重关口之后,对民营企业的生存思考仍让袁玉珠兀自感叹,感叹中带着对发展的困惑,也带着对理解的渴求。
在袁玉珠的感受中,尽管作为民营企业,但中阳钢铁更多的是为公众的利益而存在的。据了解,这家地处内陆的山区企业一年上缴税收占其所在中阳县年财政收入的一半,自1985年成立至今,始终坚持关注教育、医疗、新农村建设等多个民生领域,面向社会捐款捐物达4.5亿元。
“社会对民企仍然缺乏全面的认知。”袁玉珠认为,民企可以扩大就业、稳定‘三农’,增加市域、县域财政,填补了市场空缺,也是稳定社会的重要力量。“人们应该加深对民企的了解,国家也可以针对民营企业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他表示。
当然,袁玉珠也深知,民营企业的路还要自己去走,如何走,要先理清思路。
“从粗、笨、廉的阶段逐步发展而来,民营企业的很多产品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和客户的需求。”袁玉珠表示,拼资源、拼人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努力寻求转型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的路径,才能突破瓶颈,实现长远的发展。
在他看来,除了产品,企业的经营体制也应随着市场的脚步升级。他表示,大多数的民营企业的成长轨迹中都夹杂着乡土和家族的痕迹,而乡土、血缘、家族,这些因素在企业成长的初期也许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想要做强做大,市场化的经营体制必不可少。